创业公司的99种死法(三):不够专注

探针基金创始合伙人 葛英姿

 

我曾经在一家很知名的创业公司工作过。说知名,是因为这家公司是从一家互联网巨头公司中拆分出来的,在拆分时,我们就得到了巨额的融资,当时备受瞩目:我们公司的天使轮融资高达7000万美元,其中第一笔到位的为4500万美元。创业团队也很豪华,有名校背景名企高管出身的CEO,有履历辉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互联网巨头公司的高端技术人才、出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美国会计师、知名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上市公司的法务总监、国际知名餐饮集团的客服总监等。甚至基层员工大多也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或有突出业绩经验老道的人才。兵强马壮、粮草又足,还有巨头的资源支持,按理说这个创业成功的概率应该很大吧。

从2012年初独立运营后,我们进行了多种尝试,试图尽快建立起“生活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形象。在商户方面,我们的服务商城迅速拥有了上万个商户,涉及美食、母婴、丽人、婚嫁等七大行业,在业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在用户方面,我们建设了以“时间轴”为特征的网络社区,大家可以在个人主页上分享自己的吃喝玩乐信息,并可以转发、评论和“喜欢”(有点类似于微博);在交易方面,我们推出了通卡、商城等项目,使公众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直接订购服务……遗憾的是,这个创业项目在两年以后就以投资人退出、项目重组的方式结束了。

创业失败是很痛苦的经历,但我们往往能在失败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几年我经常反思这个项目为什么会失败,当然后来分析得出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直接的一个失败原因就是——不够专注

 

创业的最大问题是“太自由了”

自由是专注的很大障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怎么跃,从什么地方跃,跃到什么地方去,是需要每条鱼儿来认真思考的。

猎豹的创始人傅盛曾经说过,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自由了。“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可能最难的就是把自由度变成一个具体的问题,变成一个具体目标。因为我们在创业的时候,总是信心满满的认为,我要改变世界,我要成为最牛的人,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在创业的时候,都有一个很积极的态度和一个很宏大的想法,但太自由了往往会让人迷失。创业就好像在一个空无一物的画布上作画,你的目标是要画出一幅世界名画,但你必须先想好你要画人物、风景、静物还是其他,在想好整体架构之后,你还必须想好第一笔在哪里画,是先画一棵树还是先画一条狗。正如傅盛所说,要把开放式问题先转化为封闭式问题,然后你就会发现问题难度已经大大下降,而人的思维能力则大大提升了。

但很多创业者的问题在于,他们并没有把开放式问题转化为封闭式问题,而是每天都在苦苦思索,我怎样才能改变世界。这种把“态度”当成“目标”的创业方式是非常危险的,由于缺乏具体的目标,会导致创业者迷失,容易在战略上摇摆不定,做事情无法专注。

所以创业的第一步是,你先想好一个具体的目标,越具体越好——比如你要做手机,每年出货量一个亿(这就是雷军创立小米时的想法)——然后你朝这个目标努力,直到实现它。

 

创业最忌讳“贪大求全”

创业最忌讳的就是贪大求全,什么都想做,但我遗憾地发现,越是背景好的创业者,越容易犯贪大求全的毛病,因为背景好的创业者看到行业中的痛点比较多,想法比较多,又觉得自己很厉害,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就想一下子把自己的想法都实现。其实这样创业,是有很大问题的。

雷军的创业七字诀是“专注、极致、口碑、快”,把专注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呢?因为创业公司的资源有限,你什么都做,一定会分散资源和精力,就很难成功。创业公司应该尽量聚焦,集中力量打一点,切入市场的方式如刀锋一样锐利,才能做到“单点突破”,“一针捅破天”。

以前面说的我们的创业经历为例,当时我们做了七个行业,包括美食、母婴、丽人、婚嫁等,其实每一个行业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拓展各个行业的商户和用户,这样很难形成对竞争对手的优势,而且当时已经有大众点评、蘑菇街等各行业的领先者在前面了。另外,其实创业者必须认识到,每个行业都足够大,哪一个行业做好了,都可以做出一个伟大的公司。同时做很多行业,这既说明我们低估了创业的难度,也说明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当时我们也想过要聚焦到某一个行业,但由于之前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好几个行业上我们还是觉得有机会,于是犹豫来犹豫去,我们最终把七个行业缩减到三个行业,但依然还是不够专注。其实当时我们做的最好的是婚嫁行业,这个领域我们几乎可以与当时最大的婚嫁服务网站并驾齐驱,而且婚嫁领域的商业模型比较健康,如果把公司的精力都集中在婚嫁领域,我们还是有机会脱颖而出做到行业第一的。但遗憾的是,我们过于顾忌之前的“沉没成本”,没有壮士断腕,结果放弃了最好的翻身机会。

乔布斯曾经说过,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你做什么,而是你不做什么。乔布斯曾经说过,他的成功有两个秘诀,一个是化繁为简,一个是专注。在《乔布斯传》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每年,乔布斯都会带着他最有价值的100位员工进行一次外出集思会。这100名员工是这样被选出来的:如果你只能带上100人跳上救生船去开创下一家公司,你会带上谁?在每一次会议结束时,乔布斯都会站在一块白板前问大家:“我们下一步应该做的十件事情是什么?”人们会互相争论,让自己的建议能被采纳,乔布斯会把这些建议写下来。几轮辩论下来,整个小组将最终确定十个“最应该做的事”。乔布斯会把其中的七件划掉,然后宣布:“我们只能做三件。”

创业时,一定不要同时做太多事情,一定要勇于做减法。

 

创业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创业时当然要定高远的目标,绘制宏大的蓝图,但必须把眼前要走的一步想好、走好,即“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除了行业聚焦(市场聚焦),创业时,在具体的业务形态上也要聚焦。还是以我们前面的创业经历为例,我们当时做的事情太多了:有商户运营、用户运营,有社交平台、有电商平台,有广告推广、有电子杂志。其实做不同类型的业务,需要团队有不同的基因和能力,做太多的事情,需要非常庞大的团队和非常好的资源才能做好,这对创业公司显然是不适合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早期的创业公司,电商、社交、自媒体、游戏、企业服务……无论哪个领域,你最好只选择一个业务形态做,不要同时做几种,否则很难做起来。

我投过一家做骑行智能硬件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团队背景很好,在行业中经验也比较丰富。但第一年他们做得并不好。公司创始人及时总结了原因,主要还是做得太多,“我们要做硬件、要做骑行平台,还要做社群运营,其实每一样做好都不容易。为了同时做好这三件事情,我们还要招聘更多的人,团队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人,超出了初创团队应有的规模,财务上负担也比较重。”总结了之后,他们及时调整了团队和方向,专注做硬件研发,目前发展得很好。

创业的切入点很重要。市场很大,但哪些事情是你一开始要做的?这是每一个创业者都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建议创业者抓住市场中最痛的那一点,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

创业时一定要记住,你不能同时追几只兔子。越专注,就越有力量。

 

不要频繁更换创业方向

有很多创业者很喜欢更换创业方向。我们基金和很多孵化器有合作,有时会参加他们的Demo Day,看一些项目的路演,记得有个眼熟的创业者,我每次去,他都上去路演,但每次讲的创业项目都不一样,而且不同的创业项目差别还挺大。

当然,创业过程中,总免不了对创业方向和目标作出调整,但过于频繁地更换创业方向,一定是有问题的。出现这种情况,我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创业者的兴趣容易转移。创业者的兴趣点比较多,好多方向都喜欢自己试试。

二是创业者没有足够的韧性,做到一定程度遇到困难就习惯于换方向。

无论是那种原因,我觉得这样的创业者都不是优秀的创业者。优秀的创业者一定是心无旁骛、专注于自己领域的人,唯有这样,才能成功。如同挖水井,如果今天这里挖挖,明天那里试试,肯定是挖不出水的。

 

用一句话说清楚在干什么

襄禾资本的创始人、前百度副总裁汤和松先生是我所在的那家创业公司的董事,当时我们总是无法很好地描述我们的业务到底是什么。有一次开董事会时,他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看了这么多年的互联网项目,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你在干什么,那么这个项目必死无疑。”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对于创业公司,检验你是不是足够专注,就可以用上面这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清楚你在干什么。这句话必须是具体的,而不是类似于“让城市更美好”、“努力改变世界”这样口号式的语言。比如谷歌和百度,就是做互联网搜索,比如淘宝天猫,就是做电商平台。

作为创业者,如果你一句话说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那往往是因为你没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或者你想做的事情太多了。

尽管现在大家都谈“生态”和“矩阵”,但这是建立在你已经“单点突破”的基础上的,创业公司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了,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开始开发矩阵,最终形成生态。创业公司,如果抛开一开始的专注和突破,盲目地追求一下子形成个“生态”,是很危险的。

网站首页    创投研究    创业公司的99种死法(三):不够专注

 您当前的位置: